作者:林佳慧Sunny諮商心理師
這篇是安全避風港和安全堡壘的續集!(歡迎先收看前一篇文章:如何建立安全感?安全依附關係的兩大根源)
前幾天,我心臟不舒服,其實那一整天我都覺得心臟有種難以言喻的抽筋感,一陣一陣地出現,到了凌晨十二點,這種感覺居然又出現,我猶豫著該去洗澡,也許一覺醒來就沒事了,還是現在去看醫生,可是現在只剩下急診……,我還在煩惱該怎麼辦時,J毫不猶豫地說:「現在去急診!」,J說過幾天他要出國,我自己在家如果身體不舒服他不放心,他太堅定了,讓我立馬應了聲「好」,我說:「我幾乎沒去過大醫院看醫生耶!好像連急診都要等很久,我上個廁所再出門好了。」這時,J已開始準備東西、站在家門口等我了。
我們隔天都有滿滿的工作,越早出門看醫生才能早點回家休息,卻在這個即將要出門的節骨眼,浴室裡,我坐在馬桶上,突然沒來由地大哭起來!(現在回想起來,連我自己都覺得那是我嗎?這根本不像平時的林佳慧啊)J聽見聲音連忙跑來。
我紊亂地對J說:「好可怕!我不想去啦!我覺得好可怕!我怎麼了?我不想要生病……」,在我邊嚎啕大哭、邊胡言亂語時,我才慢慢感覺到、慢慢知道原來我心裡是害怕的,但也一邊質疑著自己,不過是去看醫生,都一把年紀了,哭成這樣是否太誇張?
J蹲下來跟我說:「怎麼了?我們去看醫生檢查一下,這樣比較放心。」、「很可怕對不對?」、「因為你比較少看醫生啊,沒事沒事,我們去看看是怎麼不舒服、聽醫生怎麼說,我陪你一起啊!」,我嚎啕大哭、越哭越大聲,J只是在一旁安撫我,並且讓我哭。
短短十分鐘左右的時間,我就好了!離開馬桶、擦乾眼淚、出門看醫生!
我這驚人的情緒轉折速度,J連忙跟上,我們便出發去急診室了。
回頭想,為什麼當時的我可以很快就「不需要哭了」呢?注意,不是要自己振作起來而不哭了,而是真的安心地「不需要」哭泣了。
我們的安全感包含兩部分,其中一個是安全避風港Safe Haven,也就是當我們苦惱時可以獲得同理的情感回應。而J在那短短十分鐘裡:
1. 看重我苦惱的事情:他願意了解我發生什麼事,為什麼哭?而不是一口否定說那有什麼大不了、不過就是看醫生、沒什麼好哭的。
2. 回應我的真實情緒:他願意關心我真正的感覺,擔心或害怕什麼?甚至嘗試幫忙我理解自己有這樣的情緒是可以的、正常的。
3. 允許我就是有情緒:這是我覺得最重要的一個原因!許多人在安撫對方時,因情緒界限不清,而暗自期待對方「趕快心情好起來」,把對方的情緒背在自己身上、成為自己的責任,明明好心安撫到最後演變成雙方衝突,真的很可惜。我覺得J做得最棒的就是即使他安撫我,但也放任我哭,允許我用自己當下需要的方式和步調調節情緒!
所謂「安全避風港Safe Haven」也就是這樣吧!好好地被看見、被重視、被安撫、被允許,如此,我們的親密需求滿足了,便「不需要」哭了,可以有力量行動了。
*非經授權同意,不得任意轉載、重製或改作等。
*考量助人專業倫理,文若提及案例皆經大幅改編。
圖片來源:Pexels
點我看作者介紹:林佳慧諮商心理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