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朱晏萱 Sherry 諮商心理師
許多人走進諮商室,是因為被職場壓力壓得喘不過氣,或在伴侶關係裡覺得好累、好孤單。
於是心裡會冒出疑問:
「我明明想談的是同事、主管,或是另一半不理解我,為什麼心理師總是問我和父母、手足的關係?」
其實,心理師並不是要你翻舊帳或責怪誰,而是想幫你看見:
你是怎麼一步步學會與人相處、面對衝突、表達自己的。因為這些方式,往往在我們的原生家庭裡就已經悄悄成形,並深深影響著我們此刻的生活。
家庭是我們的「人際藍圖」
在家庭裡,我們學會了第一套生存方式:
* 也許你是「懂事的小孩」,總是貼心、盡量不添麻煩
* 或是「調解者」,習慣幫家人收拾情緒、化解衝突
* 也可能是「安靜的觀察者」,選擇把自己的感受收起來
這些角色,曾經保護了我們,讓我們得到愛、肯定與安全感。
但長大後,當我們走進職場、走進親密關係,這些策略有時卻變成了一種束縛。

當舊模式在新關係裡失靈
在職場上,「聽話、努力」曾是我們當學生時最有效的成功法則,卻可能成為讓自己不敢說不、不敢爭取的不利條件:
* 遇到不合理的要求也默默接受
* 當主管不滿意時,第一個想法是「是不是我不夠好」
* 明明感到被剝削,卻還是逼自己做得更好
在人際或伴侶關係裡,「只要對方開心,我就安全」,可能讓我們過度討好、忽略自己的感受:
* 把需求放到最後,長期壓抑真實情緒
* 一旦承受不住,可能突然爆發或離開,讓對方錯愕:「你不是一直都沒說過嗎?」
這些經驗常讓人困惑「為什麼我總是遇到一樣的情況」?答案往往藏在我們從小就習慣的互動方式裡。
理解自己,才有新的可能
談原生家庭,不是為了責怪誰,而是幫助我們看見:「我現在的反應,是出於真心的選擇,還是過去習慣的自動反應?」
當我們開始覺察,就能慢慢做出新的嘗試:
* 在職場上練習說出「不」,並保護自己的界線
* 在關係裡表達真實的感受,而不是默默忍耐
* 在人際互動中,同時照顧對方和自己
這也是心理師陪伴你的意義。陪你慢慢看見、嘗試,讓過去曾經保護你的模式,轉化為能支持你活得更自在的新選擇。
給正在努力的你
如果你也覺得自己在人際或工作裡常常太辛苦、太壓抑,不妨溫柔地回頭看看「我什麼時候學會這樣做?我還想一直這樣嗎?」當我們開始理解自己,新的選擇就會慢慢長出來。
心理師會陪著你,陪你整理、陪你嘗試,直到你可以安心地說:「這次,我想選擇一個更適合我的關係模式。」
*非經授權同意,不得任意轉載、重製或改作等。
*考量助人專業倫理,文若提及案例皆經大幅改編。
圖片來源:Pexels
點我看作者介紹:朱晏萱諮商心理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