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朱晏萱 Sherry 諮商心理師
—從文字訊息到彼此的世界,讓陪伴變得有感
一、訊息很多,心意卻少了點
「你今天吃了沒?」「早點睡。」
這些訊息,或許在我們的手機裡每天都出現。可它們真的帶來了情感溫度嗎?
想像一下,媽媽每天傳來的那一句「早點睡」。對她來說,這是一種掛念:怕你熬夜、擔心你太累。但在你讀到時,卻可能覺得是例行叮嚀,甚至有點煩躁。同樣一句話,發送者想表達的是愛,接收者感受到的卻可能是控制或責備。
這正是數位時代的矛盾:我們活在一個訊息隨時送達的年代,家人之間可以隨時「聯繫」:一通電話、一則訊息、一張貼圖,看起來比過去更方便、更即時。但有時,這些頻繁的聯繫,卻讓陪伴變得即時卻零散、頻繁卻疏離。
過去的陪伴是看得見、摸得著的:晚餐時的閒聊、睡前的一句「今天累嗎?」、回家時遞上的一杯熱茶,這些細小的日常都蘊含著濃厚情感:語氣、眼神、肢體動作。
而現在,我們多數的溝通都發生在手機螢幕裡。一個訊息、一張貼圖,簡短快速,但卻少了那些非語言訊息。許多心理學的研究指出,在情緒與態度的表達情境中,超過 60% 的情感訊息來自非語言溝通(表情、聲音、姿態),文字僅占極小部分。 當這些層次被抽離,訊息就容易顯得扁平,甚至被誤解。
舉例來說:
• 「早點睡。」:看似提醒,但缺少語氣,容易被讀成命令,甚至有點責備。
• 「你今天吃了沒?」:很常見的問候,但過於例行,可能讓人覺得只是禮貌。
通訊軟體讓訊息變快,卻也讓情感變淺。 這不是誰的錯,而是當情緒語氣被壓縮在純文字裡,我們的心意很容易被隱形。

這些訊息,或許在我們的手機裡每天都出現。可它們真的帶來了情感溫度嗎?
想像一下,媽媽每天傳來的那一句「早點睡」。對她來說,這是一種掛念:怕你熬夜、擔心你太累。但在你讀到時,卻可能覺得是例行叮嚀,甚至有點煩躁。同樣一句話,發送者想表達的是愛,接收者感受到的卻可能是控制或責備。
這正是數位時代的矛盾:我們活在一個訊息隨時送達的年代,家人之間可以隨時「聯繫」:一通電話、一則訊息、一張貼圖,看起來比過去更方便、更即時。但有時,這些頻繁的聯繫,卻讓陪伴變得即時卻零散、頻繁卻疏離。
過去的陪伴是看得見、摸得著的:晚餐時的閒聊、睡前的一句「今天累嗎?」、回家時遞上的一杯熱茶,這些細小的日常都蘊含著濃厚情感:語氣、眼神、肢體動作。
而現在,我們多數的溝通都發生在手機螢幕裡。一個訊息、一張貼圖,簡短快速,但卻少了那些非語言訊息。許多心理學的研究指出,在情緒與態度的表達情境中,超過 60% 的情感訊息來自非語言溝通(表情、聲音、姿態),文字僅占極小部分。 當這些層次被抽離,訊息就容易顯得扁平,甚至被誤解。
舉例來說:
• 「早點睡。」:看似提醒,但缺少語氣,容易被讀成命令,甚至有點責備。
• 「你今天吃了沒?」:很常見的問候,但過於例行,可能讓人覺得只是禮貌。
通訊軟體讓訊息變快,卻也讓情感變淺。 這不是誰的錯,而是當情緒語氣被壓縮在純文字裡,我們的心意很容易被隱形。

二、訊息修補:讓文字裡有情感
如果陪伴不可避免地要在螢幕裡發生,那我們可以怎麼做,讓訊息變得有溫度?
1. 善用貼圖與表情符號
表情符號和貼圖可以幫訊息加上情感色彩,像是補上了語氣與表情,而Emoji 能有效增加訊息的情緒強度與親近感。
• 「早點休息」→「早點休息」
• 「晚安」→「晚安,做個好夢」
一個小圖案,讓訊息瞬間多了溫度,對方也更容易感受到你此刻的心情。
2. 加入語助詞,讓文字更有聲音
• 「吃飽了沒?」→「你吃飽了沒呀~想你啦」
• 「小心一點」→「你要小心一點喔~我會擔心耶」
「呀」「喔」「啦」這些看似小小的字,能讓文字活起來,像是我們在說話時自然帶出的語氣。這樣的訊息更貼近日常對話,而不是冰冷的通知。
3. 換個形式:用聲音或影像說
如果文字不足以表達情感,試試語音訊息或照片:
• 錄一段語音:「今天辛苦了~明天加油喔!」
• 傳一張生活照:「剛看到這個風景,想到你。」
聲音有溫度,影像有情境,這些都是讓陪伴更有存在感的方式。
這些改變看似微小,卻能讓訊息不只是字句,而是一份心意。
1. 善用貼圖與表情符號
表情符號和貼圖可以幫訊息加上情感色彩,像是補上了語氣與表情,而Emoji 能有效增加訊息的情緒強度與親近感。
• 「早點休息」→「早點休息」
• 「晚安」→「晚安,做個好夢」
一個小圖案,讓訊息瞬間多了溫度,對方也更容易感受到你此刻的心情。
2. 加入語助詞,讓文字更有聲音
• 「吃飽了沒?」→「你吃飽了沒呀~想你啦」
• 「小心一點」→「你要小心一點喔~我會擔心耶」
「呀」「喔」「啦」這些看似小小的字,能讓文字活起來,像是我們在說話時自然帶出的語氣。這樣的訊息更貼近日常對話,而不是冰冷的通知。
3. 換個形式:用聲音或影像說
如果文字不足以表達情感,試試語音訊息或照片:
• 錄一段語音:「今天辛苦了~明天加油喔!」
• 傳一張生活照:「剛看到這個風景,想到你。」
聲音有溫度,影像有情境,這些都是讓陪伴更有存在感的方式。
這些改變看似微小,卻能讓訊息不只是字句,而是一份心意。
三、關係深化:從訊息到理解,走進彼此的世界
學會在訊息裡補回情感,是第一步。但真正的陪伴,不只是訊息修飾,而是透過訊息,走進彼此的世界。
我們常聽到:「放下手機,好好陪伴。」 但在這個高度數位化的時代,手機早已承載了我們的世界。 也許陪伴不只是遠離手機,而是願意去好奇彼此的手機世界。
我們對同事的簡報、朋友的社群貼文很上心,卻很少去問:
我們常聽到:「放下手機,好好陪伴。」 但在這個高度數位化的時代,手機早已承載了我們的世界。 也許陪伴不只是遠離手機,而是願意去好奇彼此的手機世界。
我們對同事的簡報、朋友的社群貼文很上心,卻很少去問:
- 爸媽最常轉發的影片是誰說的?
- 孩子最喜歡的 YouTuber 是誰?
- 伴侶最近沉迷的遊戲是什麼?
看似不同世代的興趣,背後其實有共通點:我們都在關注自己認為重要或感興趣的事。
只是,我們沒有去理解對方的「重要」。
四、好奇比建議更有力量:這樣問問看
陪伴的關鍵不是「給建議」,而是「好奇」。
對爸媽:
對爸媽:
- 「爸,你最近常看的那個節目在講什麼?好看嗎?」
- 「媽,我看到你又訂了保健品,是最近在注意什麼健康議題嗎?」
- 「你常轉『OO醫生說』的影片,你覺得他講得有道理嗎?」
對孩子:
- 「你剛剛看的影片是什麼?看你好像在偷笑耶?」
- 「你最近很常聽這首歌,歌詞是不是很有感?」
- 「你玩的這個手遊很熱血,教我玩一局好不好?」
- 「你常說的那個 YouTuber 都拍什麼?」
這些問題,沒有批評、沒有教訓,而是帶著好奇去靠近。
當我們願意看見對方手機裡的世界,陪伴就從「要求回應」變成了「我想了解你」。帶著尊重與好奇走進對方的世界,讓他感受到「我想認識你在意的事情」。


五、陪伴的核心:我看見你
我們並不缺訊息,我們缺的是被看見、被理解的感覺。
過去的陪伴,是人真實地陪在身邊; 現在的陪伴,則是你有沒有看見我在乎的東西。
當我們願意從螢幕裡看見彼此的興趣、在乎與期待,陪伴就不再是冰冷的訊息通知,而是一種真心的交流。
有時候,你不需要長篇大論的安慰,只要一句:「我看見你了。」這就是最有力的情感支持。
過去的陪伴,是人真實地陪在身邊; 現在的陪伴,則是你有沒有看見我在乎的東西。
當我們願意從螢幕裡看見彼此的興趣、在乎與期待,陪伴就不再是冰冷的訊息通知,而是一種真心的交流。
有時候,你不需要長篇大論的安慰,只要一句:「我看見你了。」這就是最有力的情感支持。
六、結語:讓關心不只停留在訊息,而能走進彼此心裡
數位時代的家庭陪伴,不再只是「見面」這麼單純,而是能不能用新的方式,讓關係更有溫度。
- 補上缺席的情感:讓訊息有語氣、有表情、也更溫暖親切。
- 跨進彼此的世界:不再只是要求回應,而是帶著好奇理解彼此在乎的事。
陪伴,不在於你說了多少,而在於你有沒有願意靠近他的世界。
或許,就從現在開始,傳一則不同於日常的訊息給你想關心的人吧。
一句你平常不太會說的話,也許讀到這裡的當下,就是一個很好的時機,也是一份勇氣與愛的開始。
*非經授權同意,不得任意轉載、重製或改作等。
*考量助人專業倫理,文若提及案例皆經大幅改編。
圖片來源:Pexels
點我看作者介紹:朱晏萱諮商心理師
或許,就從現在開始,傳一則不同於日常的訊息給你想關心的人吧。
一句你平常不太會說的話,也許讀到這裡的當下,就是一個很好的時機,也是一份勇氣與愛的開始。
*非經授權同意,不得任意轉載、重製或改作等。
*考量助人專業倫理,文若提及案例皆經大幅改編。
圖片來源:Pexels
點我看作者介紹:朱晏萱諮商心理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