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文章

妳也在「媽媽社團」一邊取暖、一邊走心嗎?


作者:朱晏萱Sherry諮商心理師

生了小孩以後,妳是不是也跟我一樣,一腳踩進了各大媽媽社團的宇宙?
什麼「恩典寶寶用品交流社團」、「幼兒成長討論群」、「美衣一座山、不花錢手會痛」,還有「親子課程全攻略LINE群」──手滑加群加到手機快爆炸,一個咳嗽要問三個社團、一個副食品做法收到十種流派。除了知識大匯集,這些地方更是媽媽們的情緒避難所、抱怨老公專區、育兒共感聊天室。
而在這些社團裡,我們慢慢學會:原來不是只有我在三更半夜餵奶黑眼圈、白天帶小孩像打仗、孩子歡歡講不聽的白眼。也發現:有些話,老公聽不懂,但這些媽媽一聽秒懂;一張被吐奶的自拍,大家給的是愛,不是尷尬的靜音。

不過,說實話,這些社團也有副作用。
滑著滑著,就開始懷疑人生──
「為什麼她老公每天做飯洗衣,還長得像玄彬?」
「為什麼別人的孩子已經拼出世界地圖,我家的還在吃自己襪子?」



在媽媽的社團裡取暖很好,但別不小心把自己燙傷了。
社群是工具,不是量尺。

妳的生活節奏、家庭狀況、育兒風格,每一樣都獨一無二。那些看起來優雅從容的照片後面,可能也有無眠的夜晚和說不出口的崩潰時刻。
當社群開始讓妳喘不過氣──關掉群組、放下手機,給自己一杯熱飲、一首音樂、一個深呼吸,都是很可以的。
安排一次不帶小孩的聚會,找姐妹來個下午茶,甚至只是去附近的超商吃個飯糰、不用餵別人吃飯,都是很讚的自我照顧時光。

媽媽不是機器人,只是你太常逼自己邊充電、邊運轉。

最重要的是:育兒這條路,沒有所謂「做得最好」,而是「能不能先好好照顧自己」。
媽媽會累、會想逃,也會羨慕別人──都很正常。別忘了,每一位看起來閃閃發光的媽媽,也都有她難以示人的黑眼圈。
最後,記得對自己說聲「辛苦了」,像對最親愛的孩子那樣溫柔,因為妳也值得這樣被對待。


*非經授權同意,不得任意轉載、重製或改作等。
*考量助人專業倫理,文若提及案例皆經大幅改編。

圖片來源:Pexels
點我看作者介紹:朱晏萱諮商心理師
 
 

預約諮商

個別諮商/伴侶諮商/家庭諮商/青少年諮商

職涯諮詢/親職諮詢

邀請合作

心理主題演講/工作坊/文章邀稿/採訪

其他形式合作歡迎討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