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吳敏瑄Ariel 諮商心理師
忙於工作與生活的你,最近還好嗎?
最近的我常在想:我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?
滑著 IG 限動,看見朋友每週固定重訓、參加空中瑜珈、在異國街頭打卡,或是看到一位位網紅們精心打造的高質感日常,心裡忍不住浮現羨慕的情緒。而我呢?每天起床時被焦慮喚醒,回到家疲憊不堪,還要處理家務、面對待辦。想逃,卻無處可逃;想休息,又總有下一個責任等著。
生活像是一場沒完沒了的循環。某些時候,我甚至覺得自己像是在麻木中過日子,一邊告訴自己要努力跟上節奏,一邊卻又覺得,自己離曾經期盼的模樣越來越遠。時間像是用跑的,每個任務、會議、責任都像石頭一樣層層堆疊,而我們,只能在夾縫中,試著找個角落,好好喘一口氣。
忙碌變成日常,停下卻成了奢侈
在都市生活裡,忙碌彷彿成了一種「正常」:動得越快、排得越滿,就代表越充實。當代辦清單越寫越長,卻越來越提不起勁執行時,好多人會問:「為什麼我這麼容易拖延?我明明知道有很多事要做,為什麼就是做不到?」
或許,這只是你的身體和心,正在對你說:「我真的太累了。」
「自我調節(self-regulation)」這個概念,意指我們如何管理自己的能量、情緒、專注力與需求,有意識、無意識的改變行為或情緒來因應所處的狀況。當我們長期忽略自己的身心狀態,沒有適當的休息與調整,情緒的彈性也會變差,容易感到煩躁、疲倦、無力,甚至懷疑自己的價值與目標。
有時候,日復一日的忙碌,或者什麼都不想做、只想耍廢躺平,都可能是內在焦慮累積的結果。請記得——你會這麼累,是因為你一直都在盡力。這不是你的錯。
或許,這只是你的身體和心,正在對你說:「我真的太累了。」
「自我調節(self-regulation)」這個概念,意指我們如何管理自己的能量、情緒、專注力與需求,有意識、無意識的改變行為或情緒來因應所處的狀況。當我們長期忽略自己的身心狀態,沒有適當的休息與調整,情緒的彈性也會變差,容易感到煩躁、疲倦、無力,甚至懷疑自己的價值與目標。
有時候,日復一日的忙碌,或者什麼都不想做、只想耍廢躺平,都可能是內在焦慮累積的結果。請記得——你會這麼累,是因為你一直都在盡力。這不是你的錯。

在日常裡,慢慢找回生活的步調
或許我們無法逃離工作、不能改變城市的節奏,但我們可以從一點一滴的日常練習中,慢慢拾回生活與自己的連結。這裡有幾個溫柔的提醒,送給還在努力生活的你:
1. 每天,給自己5-10分鐘的「耍廢時間」
什麼都不做、不需產出、不用學習。就靜靜坐著,泡杯茶、看看窗外。當心思又飄向代辦清單,告訴自己沒關係,輕輕把注意力帶回當下的呼吸與感受。這,是給自己的喘息空間。
2. 設一個「生活儀式」,連結回自己
每週一次走進自己喜歡的餐廳、咖啡廳;下班踏進想逛的小店慢慢晃一圈;睡前寫三句感謝日記,這些不為誰做的事,是一種柔軟的聲音對自己說:「你值得被好好對待。」
3. 覺察「過度努力」的時刻,允許自己放下
不是每一件事都非得完美不可。當你發現自己已經緊繃到忘記呼吸、已經焦慮到動彈不得只想躺下,也許你需要的不是再多撐一下,而是溫柔且堅定的對自己說:「這樣就已經足夠了。」
4. 與信任的人聊一聊真實的感受
「我最近真的有點撐不住」、「這陣子好累喔」這樣的話,不是軟弱,而是一種勇敢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繁忙與苦惱,但有時說出口,關係會更靠近,而你的心,也會多一點空間,慢慢鬆開。
1. 每天,給自己5-10分鐘的「耍廢時間」
什麼都不做、不需產出、不用學習。就靜靜坐著,泡杯茶、看看窗外。當心思又飄向代辦清單,告訴自己沒關係,輕輕把注意力帶回當下的呼吸與感受。這,是給自己的喘息空間。
2. 設一個「生活儀式」,連結回自己
每週一次走進自己喜歡的餐廳、咖啡廳;下班踏進想逛的小店慢慢晃一圈;睡前寫三句感謝日記,這些不為誰做的事,是一種柔軟的聲音對自己說:「你值得被好好對待。」
3. 覺察「過度努力」的時刻,允許自己放下
不是每一件事都非得完美不可。當你發現自己已經緊繃到忘記呼吸、已經焦慮到動彈不得只想躺下,也許你需要的不是再多撐一下,而是溫柔且堅定的對自己說:「這樣就已經足夠了。」
4. 與信任的人聊一聊真實的感受
「我最近真的有點撐不住」、「這陣子好累喔」這樣的話,不是軟弱,而是一種勇敢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繁忙與苦惱,但有時說出口,關係會更靠近,而你的心,也會多一點空間,慢慢鬆開。
慢一點沒關係,你值得被好好擁抱
接下來的時光裡,我們不急著完美、不必一路向前。偶爾停下來,是一種珍貴的堅持。願你記得,在追趕生活節奏的同時,也要回頭看看,那個努力著、卻有些疲憊的自己。她/他其實很需要被理解、被安慰、被照顧。
如果你願意,就從今天起,給自己一點空白、一口呼吸,一個找回心中平衡的起點。
*非經授權同意,不得任意轉載、重製或改作等。
*考量助人專業倫理,文若提及案例皆經大幅改編。
圖片來源:Pexels
點我看作者介紹:吳敏瑄諮商心理師
如果你願意,就從今天起,給自己一點空白、一口呼吸,一個找回心中平衡的起點。
*非經授權同意,不得任意轉載、重製或改作等。
*考量助人專業倫理,文若提及案例皆經大幅改編。
圖片來源:Pexels
點我看作者介紹:吳敏瑄諮商心理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