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文章

家庭複製與掙脫之間:「知道」不是終點,而是重新選擇的開始


作者:吳敏瑄 Ariel 諮商心理師

「我知道我會一直主動攬起來這些,是因為我媽就是這樣的一個人。」
「我想我總是把別人的感受放前面,是因為怕被拋下。」
「我也知道我一直在內耗……但我就是停不下來。」

不曉得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覺呢?
如果你有類似的感覺,我想讓你知道,你並不孤單。很多人在開始自我探索時,已經能夠清楚看見自己身上「原生家庭的印記」—知道自己正重複著家人之間的互動模式、一直深受家人對自己的影響,但也常常會問一句:
「我知道了又怎麼樣?」

 
 
「知道」只是一扇門,真正的改變,在走進門之後
 
我們總以為,只要找到了原因、理清了過去,就能立刻有所不同。
但實際上,「知道」與「做到」之間,有一段看不見的距離,裡頭塞滿了矛盾、內疚、不安與拉扯。
比如:
   •   當你試著拒絕請求,內心卻湧上強烈罪惡感;
   •   當你開始想為自己做選擇,卻發現「我好像不太敢要」;
   •   當你試圖說出感受,卻被長年累積的壓抑卡在了喉嚨。
這些,都不是你不夠努力,而是改變本身就不容易。那些在關係中早已根深蒂固的信念、態度與情緒,一定仍深深地牽動著你。
 
 
改變,不是否定過往的經驗,而是重新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
 
我們可以開始練習的,不是把過往經驗的影響「切斷」,而是更溫柔的方式開始—練習辨認、調整、重新選擇:
   •   辨認出自己在哪些時候正在「複製」過去,例如:遇到衝突時不敢表達、在關係中總是討好、把「照顧別人」當成存在價值。
   •   允許自己做一些「稍有不同」的小選擇,例如:說出一點點不同的感受、慢一點回覆別人的需求、不那麼快就說「好」。
   •   在想退縮時告訴自己「這不是錯,而是我在學習另一種方式去活」,你不需要一夕之間變得完全不一樣,因為真正的改變,是在許多微小、反覆的選擇裡慢慢發生的。
 
 
有時候,「知道」不是「立刻要改變」,而是「開始願意照顧自己」
 
「我知道,但我還是覺得卡住」
「我知道我卡住了,沒關係」
能輕輕的這樣跟自己說,代表你不再只是壓抑或忍耐,而是開始靠近自己的痛,也開始看見自己的需要。
你可能還沒準備好要邁出下一步,也或許不知道怎麼開始。但那份「知道這不是自己想要的」的覺察與發現,已經是一種微小但重要的前進。
或許有一天你會發現,有些關卡並不需要一個人過;有些答案,不是馬上就會出現,但在願意開始聽自己、懂自己的路上,你已不再孤單。


*非經授權同意,不得任意轉載、重製或改作等。
*考量助人專業倫理,文若提及案例皆經大幅改編。

圖片來源:Pexels
點我看作者介紹:吳敏瑄諮商心理師
 
 

預約諮商

個別諮商/伴侶諮商/家庭諮商/青少年諮商

職涯諮詢/親職諮詢

邀請合作

心理主題演講/工作坊/文章邀稿/採訪

其他形式合作歡迎討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