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張郁翎 Lily 諮商心理師
「孩子最近看起來有些低落,聽他說最近好朋友好像開始疏遠他,課堂上要分組時也不太順利」,家中有位青少年的A說,「我看著他這樣,有點心疼,可是又不知道該怎麼幫他⋯⋯」。
你也曾為了孩子的交友問題感到煩惱或不知所措嗎?人際關係之於青少年,又有著什麼樣的意義呢?
青春期的特殊性
青春期是成長過程的關鍵期,此階段的孩子們正面臨著由內而外的混亂與重整,生理上是激素變化、大腦功能仍在發育;心理上是對自己的認知仍在塑形,與自我、同儕、家庭及社會間的關係,也都還在探索與建立,在這個階段的各種經驗及對自我之評價,很有可能延伸至孩子往後的生活。
心理學家Erikson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中提到,青少年處於「自我認同/角色混淆」的發展任務裡,會試圖找出自我樣貌、試著區辨來自自我或他人的聲音,而在發展這份自主性的同時,青少年又對「歸屬感、被看見、被肯定」有著強烈的需求,於是,在這個「自主性」與「親密感」的平衡練習過程中,人際關係便成為了青少年很大的生活重心。

人際關係的功能與意義
作為青少年的生活重心,人際關係大幅影響著青少年的心理發展,他們會透過同儕的反應及回饋,來了解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、有著什麼樣的形象,也會為了能夠擁有穩定的人際互動而改變自我。在正向意義上,人際支持能協助青少年面對生活中的挑戰,也在關係裡學習如何與他人良好互動、成為未來進入社會前的練習與鋪墊。
然而,人際關係並不是只有相互支持、鼓勵彼此成長的面向,很多時候,人們也會因人際關係而感到煩惱、困擾。這些人際困境的背後,其實有著好多孩子對人際關係的期待與需求,很值得家長陪著他們去探索、去弄清楚自己在意或重視的價值是什麼。
常見的人際困境及可能成因
常見的人際困境類型:
1、 難以融入:不知道如何開啟話題、找不到自我定位、吸引不了別人目光
2、 害怕受傷:在意他人眼光、為避免被排擠/霸凌,未能展現真實自我
3、 溝通受阻:當互動產生問題時,以猜測取代直接詢問或表達,常產生誤解
4、 缺乏資源:遇到挫折時,不知道能向誰傾訴或求助
這些人際困境的背後,所呈現的是青少年對於親密感、歸屬感的需求,而若再更進一步探索,其煩惱的可能成因爲對自我認識與信任感的不足、把人際關係的品質與個人價值過度連結、過於關注細節,以及「關係至上,迷失自我」的心態。

四個步驟,陪伴孩子好好走過人際困境
在瞭解了孩子可能面對的人際困境後,家長們可以如何成為孩子的後盾,陪伴孩子度過人際困境、從中有所學習呢?
1、創造安全對話空間:
若能創造一個讓孩子能感到自在、安全、不會被批評的對話空間,孩子才有意願表達他正在面對的困難、才能試著去探索自己的感受與想法。
我很喜歡一句英文慣用語:“put yourself in someone else’s shoes”,指的是走進他人的處境裡、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與感受,因此,給予家長們的第一個提議便是「踩進孩子的鞋子裡」,試著拋開作為家長/過來人想要直接給予孩子建議的那份心意,先帶著單純的好奇、尊重與信任去接觸孩子的煩惱,聽聽孩子如何看待這個困境、肯定孩子正在面對的挑戰、同理情緒感受,主動但不過度積極的表達關心,在給予建議前也先徵求孩子的同意。這樣的態度,會讓孩子知道「面對困難」這件事情,是被重視、被承認、且不需要孤軍奮戰的。
2、探索人際需求與期待:
當孩子有意願討論他的人際困境後,第二步是協助他辨識對於困境的感受來自哪裡,是不喜歡朋友開玩笑的方式?還是不喜歡自己的聲音總是被忽略?他希望在人際關係裡得到什麼?理想中的人際互動又是什麼模樣?透過這樣的提問,孩子有機會去釐清自己介意的重點為何。
家長們也可以再引導孩子深入思考,若想要讓人際關係往自己理想的方向發展,孩子自己需要負起什麼樣的責任。舉例來說,如果孩子希望朋友間的玩笑尺度是彼此可以接受的,他可能需要先表達自己的想法,讓對方知道自己曾感到不舒服,如此,現下的關係才有機會被改變。
3、協助發展人際互動技巧:
人際互動技巧需要透過學習或模仿來累積經驗,涵蓋的範圍也相當廣泛,包含表達溝通技巧、衝突處理能力、人際界線的設置等,而這之中,最具影響力的仍是對話時的態度,下列為良好人際互動的通則:
• 乾淨整潔的外觀能協助建立較佳的人際印象。
• 與他人對話時持專注傾聽、真誠好奇的態度,能提升延續互動的意願。
• 提高對他人情緒與肢體語言的敏銳度,有助於同理對方感受。
• 培養有來有往的互動模式,傾聽他人的同時,也適時表達自己的想法,或主動開啟話題。
• 不將他人的信任或為關係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。
• 與他人對話時持專注傾聽、真誠好奇的態度,能提升延續互動的意願。
• 提高對他人情緒與肢體語言的敏銳度,有助於同理對方感受。
• 培養有來有往的互動模式,傾聽他人的同時,也適時表達自己的想法,或主動開啟話題。
• 不將他人的信任或為關係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。
上方列出的通則,是處於關係中的彼此都能感到舒服的基礎。家長也可以陪孩子預先設想,當孩子在人際關係裡使用這些通則,孩子的同儕可能會有什麼反應、可能會為關係帶來什麼影響。
4、培養健康交友心態:
人際關係是雙方的事情,有許多難以預測的變數、無法控制的發展路徑,不見得是努力就能得到理想的關係,甚至有些關係的結束也可能是毫無徵兆、或沒有任何衝突的,家長可以先協助孩子做這樣的心理預備,讓孩子練習不以交友成效來「批評」自己,將其在人際關係上的表現與個人價值解綁。孩子的心態穩定了,便比較能去應對關係裡的各種挑戰,即便遇到挫折,也較能找到關係的價值與意義,或從中轉化與成長。
許多家長在面對孩子的人際困境時,可能產生不知所錯或無助的感受,不過,請不要小看你創造的對話空間所能提供的支持力量!這份力量與陪伴,可以支撐孩子重新看待人際上的挫折經驗,也發展出更好的人際關係。如果真的遇到不知道該如何應對的狀況,也鼓勵你找專業人員(學校老師、心理師)協助喔!
*非經授權同意,不得任意轉載、重製或改作等。
*考量助人專業倫理,文若提及案例皆經大幅改編。
圖片來源:Pexels
點我看作者介紹:張郁翎諮商心理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