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林佳慧 Sunny 諮商心理師
性傾向認同是「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樣的性別,並接納」的過程。在我們文化之下,傾向為異性戀者幾乎感覺不太到自己探索、經歷認同歷程,一切都是那麼地自然而然,但對於非異性戀者就不同了。
學者Kinsey研究指出,人的性傾向可分為0~6的七個等級,0代表完全異性戀、6代表完全同性戀;而一般人其實介在0~6之間,也就是大多數人並非絕對地被區分為同性戀或異性戀。這說明了性傾向是一道光譜、是需要也值得探索的。
心理學家Cass在1979年提出「性別認同形成模式(Sexual Identity Formulation, SIF),他將充滿掙扎、複雜的同性戀認同歷程,歸納包含六階段:
1. 認同混淆期(Identity Confusion):發現自己可能是同志,開始問起「我是誰?」、「我是同志嗎?」,在是與不是的答案之間擺盪著。這時,有可能壓抑,或是進入下一階段。
2. 認同比較期(Identity Comparison):接受自己可能是同志,意識到「我和別人不一樣」,感覺自己與外在是疏離的。當事人接受自己是同性戀並有相應行為後,旁人對他的觀感、衝突,以及因衝突而生的社會疏離感(social alienation)是這時期面臨的最大挑戰。而因應挑戰最關鍵的是「當事人對自己的評價」,若對自我及同性戀傾向行為都是負向評價、難以接受,那麼將可能陷入大量自我批評,反之則會進入下一階段。
3. 認同忍受期(Identity Tolerance):開始嘗試和其他同志接觸,默認「我可能是同志」,但對這身份是容忍而非真正接納,不過也因與同性戀團體文化互動,逐漸發展出對自我、對他人的新認知。
4. 認同接納期(Identity Acceptance):經歷了前面三階段,真正接受「我是同志」,甚至開始選擇性向旁人出櫃。有些人在這階段感到滿足,但有些人對於內在經歷的不一致、出櫃後他人的反應感到不滿。
5. 認同驕傲期(Identity Pride):到了這階段,當事人接納並對同志身份感到驕傲,可能出現大量出櫃行為。然而,若充分自我接納,卻感受到社會不友善態度,也可能有「同志是好的、異性戀是不好的」的想法,敵視異性戀主流文化、更加融入在同志團體認同裡,甚至出現優越、排他情況,而在此時,自我與他人之間的矛盾、衝突、憤怒與挫折是最強烈的,也可能再次經歷第二階段的社會疏離感。
6. 認同整合期(Identity Synthesis):更加理解自己與主流異性戀文化相似、相異之處,雖仍感到有些生氣、挫折、難過,但情緒不像前一階段強烈。不僅認可「同志身份是我的一部份,而非全部」,認同自我價值,也認可各種性傾向都有其社會價值,從而長出更多對他人的包容,接納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、認同自己的同志身份。
讀到這,你可能會發現,Cass提出的其實是一個線性模式,也就是這階段結束後便進入下一階段,但我們真實經歷的狀態卻並不一定如此,更多時候是來來回回地往返、停滯、跳躍在這六種狀態裡。
在異性戀主流文化下,這歷程不只適用於同性戀者,凡是未鮮明傾向於異性戀的族群,可能都經歷著這六階段的探索與掙扎,而你,又走到哪兒了呢?
參考資料:
1. 不要怕,走下去~從肯定式心理治療談起。賴孟泉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。
2. 同性戀青少年認同問題之探討與建議。林惠鈴。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。
3. 要多少的認同與勇氣才可以做自己?蔡秀娟諮商心理師。
*非經授權同意,不得任意轉載、重製或改作等。
*考量助人專業倫理,文若提及案例皆經大幅改編。
圖片來源:Pexels
點我看作者介紹:林佳慧諮商心理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