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文章

伴侶擔心害怕時,如何陪伴鼓勵他?

作者:林佳慧諮商心理師

這是我和 J 先生某天的故事。

我們出發到急診室,醫師問診和聽診後,開始一連串檢查。首先抽血,完成後,護理師說:「好囉!」我指著手上的軟針說:「請問這個有點痛,是正常的嗎?」護理師溫柔地對我說:「嗯……,打針沒有不會痛的喔!抱歉耶!」然後附近的護理師們和J都笑了。

 

又做了幾項檢查,然後待在急診室外等報告,一個多小時後,急診門終於開了!同樣是那位護理師,他說:「佳慧,現在還好嗎?」我看著手上軟針的部位說:「比較好,但還是有點痛。」護理師:「嗯……好,那你的心臟現在還好嗎?」原來他是關心我的心臟,不是打針!我連忙說:「現在沒事沒事。」護理師和 J 又笑了。

感謝當晚很有耐心的醫護人員們,也請大家放心我很健康,心電圖、抽血、X光都正常無比,醫生沒開任何藥就放我回家睡覺了,整個過程搞得很像喜劇片!

 

但這過程,我也真實感受到了「恐懼在心中蔓延」。

「不安全感」許多時候是受恐懼驅使,而恐懼這個情緒有「透過想像會越來越強壯」的特色。

恐懼通常會有一個明確的對象,當對這對象越不了解,便越容易想像、胡思亂想,心裡越來越放大恐懼,甚至感覺被恐懼籠罩,而動彈不得。唯有去看自己怕什麼、去搞懂,才能破除恐懼,回到可控與安心的狀態裡。

但要敢去釐清自己的害怕,其實很需要安全堡壘Secure Base,也就是被鼓勵去探索、搞懂、冒險地面對恐懼。那可以怎麼累積安全堡壘呢?

 

1. 不以不會不懂為恥:因為問了才會得到答案,得到答案能幫助我們破除想像的恐懼。當醫生說:「待會抽血檢查喔!」我疑惑為什麼要抽血?但又想著醫師有他的評估判斷,這時,J直接說:「我們去問問看,問了才知道答案。」於是,我了解到原來是醫師問診、聽診、看了心電圖等等過程,覺得一切正常,想再多確認所以進一步安排檢查,而不是覺得哪裡異常,我安心了不少。

 

2. 知道有人在旁陪伴:無助的當下,其實只有自己能面對,就像我害怕每一項檢查,但沒有人能代替我完成,可是,若知道有人會在身旁陪著我們,將能帶來許多勇氣,因為那會讓我們知道:沒關係就去做,萬一怎麼了,我不是孤單一個人,會有人跟我一起想辦法。

 

3. 肯定每一個試試看:當我自己作為醫事人員時,我清楚心理諮商治療每一個介入何以這樣做、這樣選擇;陪同案主就診身心科時,我也很清楚哪些資訊是有用的、可以協助身心科醫師形成評估,但當我跨足到不熟悉的領域時,對方提問的目的、為什麼要做這些處遇,我通通不清楚,就像當醫師問我「是怎麼樣痛?」,我先回答了「不是抽痛、沒有刺痛、也不是火燒心的感覺。」醫師狐疑地看著我說:「嗯,很好,那是什麼感覺?」他鼓勵我再試試看描述,於是,我後來努力描述說:「很難形容,就是很像……抽筋?捲捲的?抽筋,你知道嗎?」醫師更困惑地皺了眉,但總算有了更多資訊慢慢釐清。

 

當晚,彷彿整間醫院都是我的安全堡壘。

你呢?誰在你身旁時,會讓你知道不會或不懂是沒關係的,他會陪著你,你可以去試試看?而你又是否願意成為自己的安全堡壘呢?

 

*非經授權同意,不得任意轉載、重製或改作等。

*考量助人專業倫理,文若提及案例皆經大幅改編。

圖片來源:Pexels
點我看作者介紹:林佳慧諮商心理師
 
 
 
 

預約諮商

個別諮商/伴侶諮商/家庭諮商/青少年諮商

職涯諮詢/親職諮詢

邀請合作

心理主題演講/工作坊/文章邀稿/採訪

其他形式合作歡迎討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