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文章

「心理師要比個案更勇敢!」探索個人議題,才能陪案主在諮商中走得深遠


作者:林佳慧Sunny諮商心理師


從事心理工作十多年來,我走在這條專業路上,同時也走在面對真實自我與人生課題的旅程中。

諮商心理師很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去理解個案,並為個案做概念化及評估,這就好像醫師形成診斷與處方箋的過程,而心理工作特別的地方是,心理師本身是產生療效的關鍵要素之一,因此,我們被期待(或說倫理上要求)要自我覺察、反思、照顧,好好梳理個人生命經歷,從而我們能在心理上更成熟,也在面對個人生命課題的歷程中,體會每一位個案面對個人議題時的感受。

我過去曾在督導的引導下,做對自己的概念化和評估,也曾接受個別諮商的幫忙,十幾年來心理專業和個人內在成長上的積累,讓我有了許多轉變。

 

1. 在信任安全的情境下,如實地去看自己

透過心理諮商、督導時探討到個人議題,我從中接觸內心的脆弱、失落與恐懼,也面對那個想逃開、難以直視、不夠滿意的自己,進而意識到我的內在運作如何影響諮商工作。

一方面因為我深深記得大學時,被學生封為個諮之神的賀孝銘老師說:「諮商師要比個案更勇敢」,另一方面則是我對心靈成長、過上覺醒人生的渴望,所以,我也就邊膽怯、邊自我打氣地去分享、看見、反思每一個面向的自己,透過述說、對話,在漫長的歲月裡,一層又一層地更深入認識和接納自己。

 



2. 看見個人議題與模式,然後呢?

這也是許多個案心中的疑惑。覺察了之後,我們能不能為自己改寫一套新的人生劇本呢?

從十多年前開始自我探索,直到近兩三年來,我在個人議題上做了許多內在轉化、外在調整,到頭來,我需要的原來是不斷回來想自己的自我認同(self-identity),也就是真的好好地問自己「我是誰?」。

過去的探索中,我發覺自己多年來處在情緒配偶的位置上,而我也將這帶給我的正負向影響,以及對從事諮商工作的助益和阻礙都看了看,於是,現在的我可以肯定地對自己說:「是,過去的我是情緒配偶,除此之外,現在的我也是一位專業的助人工作者,我身上已經有許多能力,在面對情緒時,我可以有不一樣的自我定位。」

 

3. 放大生命中的例外經驗

大學時,曾有一位「大砲型」心理師,在我不滿地問說:「這麼多年了!我到底多久會好起來?」她很直接地回我:「妳都還沒好好經歷自己的情緒,妳憑什麼好起來?」我像被一巴掌打醒了!在那之後的下次諮商,我放下了心中的排斥感,嘗試著跟隨她的引導做情境冥想,過程中我和一直放不下的對方好好道別了,深埋內心的情緒都湧了上來,但讓我很意外的是,說了、哭了之後,我緊揪著的心似乎一瞬間全鬆開了!




 

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個需求是「效率」,面對工作也是,我喜歡有效率的節奏,但在情緒配偶的位置上容易對「情緒」有負向想像,認為那是複雜又緩慢的途徑,直到「妳不是體驗過嗎?情緒的貼近後,妳有了好大的進展,所以,這會不會其實反而是條很有效率的路呢?」這個思維進到我的腦中,我對情緒的涵融度提升了許多,甚至又多了幾分好奇。

在心理師的專業發展上,「面對自我」是必經也值得持續進行的一項課題,我一直記得也很認同「心理師在個人議題上走得多深遠,你就能陪個案走得多深遠」,我們無法帶案主去走那些我們也沒走過的心靈成長路。

一起啟程吧!讓自己、心理專業、來到我們面前的個案都一同前行呀!



*非經授權同意,不得任意轉載、重製或改作等。
*考量助人專業倫理,文若提及案例皆經大幅改編。
 
圖片來源:Pexels
點我看作者介紹:林佳慧諮商心理師

預約諮商

個別諮商/伴侶諮商/家庭諮商/青少年諮商

職涯諮詢/親職諮詢

邀請合作

心理主題演講/工作坊/文章邀稿/採訪

其他形式合作歡迎討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