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文章

要多少的認同與勇氣才可以做自己?


作者:蔡秀娟 Joy 諮商心理師


很多人在出櫃前會陷入一個糾結,一來覺得自己沒有錯為什麼不能坦蕩蕩;二來是害怕對方不能接受,所以選擇隱瞞,但隱瞞又為自己帶來滿滿的罪惡感,這看起來是兩件事,但其實都是在講,一個人對於自己身份認同與接納的程度。

「性傾向認同」是一個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性別的過程,知道了然後接受,對大多數人來說,這感覺是個再自然不過的過程,但對於同志而言,從「發現自己喜歡同性別」到「接受自己是同志」,中間往往會歷經許多的掙扎與忐忑,而從研究上可以概括分為六個階段,分別是:

1、認同混淆 (Identity Confusion):對自己的探索與理解,以及因著這份感覺會感受到自己與他人(異性戀)的不同,包含「我是誰?」、「我是同志嗎?」。
2、認同比較 (Identity Comparison):開始收集資料確認(有些人會透過與同性交往確認),但卻又對自己的身份產生距離感,也就是有「我知道自己是同志,但為什麼我跟別人不一樣」的內在狀態。
3、認同容忍 (Identity Tolerance):默認同志的身份,加入同志族群,但對於同志身份傾向負面解讀,故不太會向他人出櫃。
4、認同接納 (Identity Acceptance):接受同志身份,能和同性建立親密關係,對於信任且親近的人,願意適度地表明自己的狀態。
5、認同驕傲 (Identity Pride):接納自己的同志身份,同時對主流社會對於同志族群的壓迫感到挫折且生氣,對同志以外的族群產生排斥感,以消弭社會對同志的負向觀感。
6、認同整合 (Identity Synthesis):能看見不同性向彼此相異的價值, 明白性向僅是自我認同的一部分,並非全部。

這些階段其實並非順序性的,更真實的情況是,我們會來來回回地在這六種狀態中。
  



其實我有時候在想,若出櫃換得的是我所愛之人的入櫃,這樣的選擇帶來的意義是什麼?後來,我覺得也許出櫃與否其實不是重點,重要的是「身為同志身份的那份自我認同,你是否走過?」。

我見過不少同志朋友在出櫃前,認為愛與被愛這件事不該受同志身份而侷限,也期盼著他人能認同與支持自己,但在出櫃後,有些人也許進入了穩定的關係,但內心缺了一塊;也有些人則退回了櫃子,活成他人的期待。

而這其中涵蓋著太多的「想要但不敢要」、「爭取後卻無法被認可」、「擁有愛情卻失去其他關係」的苦與痛,那些因出櫃後生活上的種種變化,身邊每一段情感的糾結與拉扯,都會讓一個人在嚮往愛與被愛時,蒙上一層膽怯。

在異性戀主流文化下,我們其實一出生,就順理成章被設定好性別角色的各種事情,舉凡言行舉止、外在打扮、性格特質等等,也因為如此,使得很多人在發現自己是同志時,所需要的「認同歷程」走得比異性戀來得久,有些人探索的時間較短且明確,有些人則需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去探索與接納,所以上述所談論的認同階段,其實沒有一定的時間或標準,只是我希望,每個人最終能走向「認同整合」,也就是「我知道我們不一樣,但不減損我的本質與價值,我依然欣賞自己」。

因此,比起出櫃更重要的是,在過程中你為何這樣決定?在這選擇的歷程裡,你感覺到什麼、在想些什麼?你是否意識到這個選擇所衍生的可能性?以及你是否認同自己的選擇呢?當你越清楚自己選擇背後的脈絡,在你去跟他人溝通或表達時,你也比較不會因為他們的反應而產生情緒,你也比較能去認知到「你是你、他是他」,他現在的情緒來自於對這件事的不理解,以及這件事不符合他的預期,也就是「他的反應是針對這件事,而不是對你這個人」!
  


最後,我也想告訴你,那些你愛的他們,可能暫時還未能說出口的一些話:
這世界仍充滿著差異,差異並不代表不好,而是面對這些差異時,我需要一些時間去適應與接納,而目前我找不到一個方式,去理解跟認識這件「與我期待或預測方向不同」的事情,但這不代表我不愛你或不喜歡你。

你很好,一直都很好,不會因為你喜歡的人或是那個人的性別,而減損你的本質與價值!
你很好,一直是如此,你有能力去愛人,也值得被愛。不論如何,凡事沒有對錯;每個選擇必然會有支持與反對,希望在人生的每一個過程,你都能堅持自己所堅持的,並且學會尊重你的選擇;擇你所愛,愛你所選。
你很好,這件事從來沒改變過,希望你不要因為認同歷程中的困境,選擇了妥協,背對內在的渴望。
希望在你面對這世界感到迷茫與沮喪之時,能找到一個人好好陪伴你,不論你的狀態如何,他不隨意給予評價;不限制你非得要是什麼樣子不可;他願意尊重你、接納你,鼓勵你如其所是地成為你自己!

願你在生命的每一刻、每一段關係中,都能感覺到幸福與自在,這是我最深、最真誠的期盼。

圖片來源:Pexels
點我看作者介紹:蔡秀娟諮商心理師
 
 
 

預約諮商

 

個別諮商/伴侶諮商/家庭諮商/青少年諮商

職涯諮詢/親職諮詢

邀請合作

 

心理主題演講/工作坊/文章邀稿/採訪

其他形式合作歡迎討論